学习 Android 自定义 View - 第 1 节

写写停停,总共花了 4 天时间,效率有点低了。这篇笔记包括了简单的图形绘制,以及如何进行定位。

基本要素

  • onDraw():这是View类中的一个重要函数,用于绘制 View 的内容。在自定义 View 开发中,通常需要重写这个函数来实现自定义的绘制逻辑。onDraw()接收一个Canvas对象作为参数,它代表了当前 View 的绘图区域。
  • onMeasure():这是一个用于测量 View 的尺寸的函数,当自定义 View 有特殊的测量需求时,就需要重写这个方法来指定 View 的尺寸。
  • onLayout():该函数用于确定 View 中子 View 的位置,通常只有自定义 ViewGroup(如自定义 LinearLayout、RelativeLayout 等)时需要重写它。对于不包含子 View 的自定义 View(例如自定义 TextView),通常不需要重写这个方法。
  • Canvas(画布):该类是 Android 系统提供的一个用于绘图的类,它是一个 2D 绘图表面,提供了一系列绘制方法,它的实例通常作为参数传递给onDraw()。Canvas 不仅支持绘制基本图形,还支持矩阵变换(平移、缩放、旋转、倾斜)以及裁剪等操作。
  • Paint(画笔):Canvas 仅负责提供绘图方法,而具体的绘制属性(如颜色、线宽、样式等)是由Paint类定义的。当使用 Canvas 绘制时,需要传递一个Paint对象作为参数,以确定绘制的样式和属性。
  • 坐标系:相比上学时学习的平面直角坐标系(笛卡尔坐标系),Android 坐标系存在以下几点不同:
    • 原点位置(0,0)位于屏幕或 View 的左上角;
    • x 轴的正方向仍然向右,但是 y 轴的正方向变成了向下;
    • 笛卡尔坐标系中第四象限的位置变成了第一象限,并且以顺时针方向增加角度,也就是以顺时针的方向定义了第二、三、四象限的位置;
    • Android 坐标系中的使用像素(px)作为坐标和尺寸的度量单位。

接下来是一个简单用例,TestView类是一个自定义 View ,它继承了View类并实现了View类的其中一个构造函数,随后在onDraw()进行了绘制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// 自定义 View
class TestView(context: Context?, attrs: AttributeSet?) : View(context, attrs) {
private val paint = Paint(Paint.ANTI_ALIAS_FLAG) // Paint.ANTI_ALIAS_FLAG:开启抗锯齿
override fun onDraw(canvas: Canvas) {
super.onDraw(canvas)
// 从 x=100 y=100 到 x=200 y=200 绘制一条直线
canvas.drawLine(100f, 100f, 200f, 200f, paint)
// 在屏幕中心绘制一个半径为 200 的圆
canvas.drawCircle(
width / 2f,
height / 2f,
TypedValue.applyDimension(TypedValue.COMPLEX_UNIT_DIP, 50f, resources.displayMetrics),
paint
)
}
}

其中需要解释的就是TypedValue.applyDimension()这个方法,这是一个主要用于将其它尺寸单位转换为像素单位的方法,例如将 dp(密度无关像素)、sp(缩放无关像素)转换为 px 。该方法接收 3 个参数:

  • int unit:要转换的尺寸单位,如TypedValue.COMPLEX_UNIT_DIP(表示 dp 单位)或TypedValue.COMPLEX_UNIT_SP(表示 sp 单位)等。
  • float value:要转换的值。
  • DisplayMetrics metrics:当前设备的显示度量信息,通常可以通过getResources().getDisplayMetrics()方法获得。

如果需要在程序启动后显示这个 View 的话,可以修改activity_main.xml中的代码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<?xml version="1.0" encoding="utf-8"?>
<androidx.constraintlayout.widget.ConstraintLayout xmlns:android="http://schemas.android.com/apk/res/android"
xmlns:tools="http://schemas.android.com/tools"
android:layout_width="match_parent"
android:layout_height="match_parent"
tools:context=".MainActivity">

<com.xuu6770.androidlab.TestView
android:layout_width="match_parent"
android:layout_height="match_parent" />

</androidx.constraintlayout.widget.ConstraintLayout>

可以看到,要使用自定义 View 就只需要在布局文件中进行引入即可,这个操作和使用内置的 View 类似。

Path

Path(路径)表示一组描述图形轮廓的点和线段的集合,通过组合各种线段、曲线和形状,可以创建复杂的图形。Path类通常与CanvasPaint类一起使用。

接下来看一个 Path 的用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class TestView(context: Context?, attrs: AttributeSet?) : View(context, attrs) {
private val paint = Paint(Paint.ANTI_ALIAS_FLAG) // Paint.ANTI_ALIAS_FLAG:开启抗锯齿
private val path = Path() // 创建一个空的 Path 对象
override fun onDraw(canvas: Canvas) {
super.onDraw(canvas)
canvas.drawPath(path, paint)
}

// 重写该方法,该方法会在 View 的大小改变时调用
override fun onSizeChanged(w: Int, h: Int, oldw: Int, oldh: Int) {
super.onSizeChanged(w, h, oldw, oldh)
path.reset()
path.addCircle(
width / 2f,
height / 2f,
TypedValue.applyDimension(TypedValue.COMPLEX_UNIT_DIP, 50f, resources.displayMetrics),
Path.Direction.CW
)
}
}

代码运行的效果同样是在屏幕中间绘制了一个圆,只不过区别于前一个例子,绘制圆的参数是定义在 Path 中的,而这个过程又是编写在了onSizeChanged()中,而不是在onDraw()中,这是因为onDraw()会被频繁调用,而onSizeChanged()只会在 View 的大小改变时调用,而绘制时需要提供的 x 坐标和 y 坐标参数也与 View 的大小(宽和高)有关。

需要注意的是addCircle()中的第四个参数Path.Direction.CW,这个参数用于指定绘制的方向,CW表示顺时针,逆时针则用CCW表示。例如在图形重叠时,绘制的方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图形重叠的部分该如何填充。来看这个用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// 省略重复代码

// 将半径单独定义出来,方便复用
private val radius =
TypedValue.applyDimension(TypedValue.COMPLEX_UNIT_DIP, 50f, resources.displayMetrics)

override fun onSizeChanged(w: Int, h: Int, oldw: Int, oldh: Int) {
super.onSizeChanged(w, h, oldw, oldh)
path.reset()
path.addCircle(
width / 2f,
height / 2f,
radius,
Path.Direction.CCW
)
// 以圆的下半部分为起点绘制了一个矩形
path.addRect(
width / 2f - radius,
height / 2f,
width / 2f + radius,
height / 2f + 2 * radius,
Path.Direction.CW
)
}

// 省略重复代码

上面的代码在原来的基础上多绘制了一个矩形,这个矩形与圆的下半部分重叠,如果两个图形的绘制方向的参数一致的话,那么默认情况下重叠部分也会被填充,而一旦不一样,就不会填充。之所以说是默认情况,是因为是否填充还与Path对象的fillType属性相关,该属性有 4 个可选值:

  • Path.FillType.WINDING(非零环绕数规则):默认值。个人理解,简单来说,就是在一个封闭区域内任意取一个点,以这个点水平向右做一条射线,射线与其它图形相交时,若该图形的绘制方向为顺时针,则计数器加 1 ,否则减 1 ,最终如果计数器的值不为 0 ,则表示该封闭区域在路径内部,需要被填充。
  • Path.FillType.INVERSE_WINDING(反向非零环绕数规则):与Path.FillType.WINDING相反,顺时针减 1 ,逆时针加 1 。
  • Path.FillType.EVEN_ODD(奇偶规则):个人理解,该规则同样是在一个封闭区域内任意取一个点,以这个点水平向右做一条射线,计数器在每次射线与图形相交时加 1 ,最终如果交点个数为偶数,则表示该封闭区域在路径外部,否则在内部,需要被填充。
  • Path.FillType.INVERSE_EVEN_ODD(反向奇偶规则):与Path.FillType.EVEN_ODD相反,如果交点个数为偶数,则该点在路径内部,否则在外部。

fillType属性取默认值时,图像的绘制方向将参与到是否要填充的决定当中,而当属性取奇偶规则时,则不关心绘制方向。

绘制仪表盘

接下来通过绘制一个类似于汽车的仪表盘的图形来练练手。

仪表盘轮廓

先绘制一个圆弧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class TestView(context: Context?, attrs: AttributeSet?) : View(context, attrs) {
private val paint = Paint(Paint.ANTI_ALIAS_FLAG).apply {
style = Paint.Style.STROKE
strokeWidth = 3f.px
}
private val openAngle = 120f

override fun onDraw(canvas: Canvas) {
super.onDraw(canvas)
canvas.drawArc(
width / 2f - 150f.px,
height / 2f - 150f.px,
width / 2f + 150f.px,
height / 2f + 150f.px,
90 + openAngle / 2,
360 - openAngle,
false,
paint
)
}
}

/**
* 为 Float 类型的数据定义一个扩展属性,将这个值的 dp 单位转换为 px 并返回
*/
val Float.px
get() = TypedValue.applyDimension(
TypedValue.COMPLEX_UNIT_DIP,
this,
Resources.getSystem().displayMetrics
)

在上面的代码中,首先在对 Paint 对象初始化完成以后,设置了它的style属性,该属性接收一个Paint.Style枚举类,该类有 3 个可选值:

  • Paint.Style.FILL:绘制几何形状时,填充其内部区域,而不绘制轮廓线条。
  • Paint.Style.STROKE:绘制几何形状轮廓时,只绘制轮廓线条,而不填充内部区域。
  • Paint.Style.FILL_AND_STROKE:同时填充内部区域并绘制轮廓线条。

在代码中传入了第二个参数,又因为不填充,所以需要设置strokeWidth这个属性(代表轮廓线条的宽度),否则看不到图形。这里的3f.px使用了 Kotlin 的扩展属性,并把前面将 dp 单位转 px 单位的逻辑抽了出来。最后就是使用drawArc()绘制一个弧线,该函数有多个重载,但传递的都是必要的参数。比如必须要有一个 RectF 对象用来限定绘制区域,在上面的代码中是通过传递矩形的四个顶点的坐标来“创建”一个 RectF 对象的。接下来的第五、六个参数则代表了圆弧的起始角度和旋转角度,这里的计算涉及到最开始提到的坐标系,90 + openAngle / 2的值为 150° ,是个钝角,最终定位在第二象限(左下角)。旋转(顺时针)了360 - openAngle也就是 240° 最终停留在第一象限(右下角)。最后传入的falsepaint,前者代表了是否绘制弧线的两端点和中心点之间的连线,后者就是绘制用的 Paint 对象。

刻度

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动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class TestView(context: Context?, attrs: AttributeSet?) : View(context, attrs) {
private val openAngle = 120f // 仪表盘底部的开口角度
private val scaleWidth = 3f.px // 刻度的宽度
private val scaleLength = 15f.px // 刻度的高度

private val path = Path() // 改用 Path 来绘制圆弧
private lateinit var pathDashEffect: PathDashPathEffect // 延迟初始化一个路径特效

// 使用 Path 来绘制刻度
private val scale = Path().apply {
addRect(0f, 0f, scaleWidth, scaleLength, Path.Direction.CW)
}

private val paint = Paint(Paint.ANTI_ALIAS_FLAG).apply {
style = Paint.Style.STROKE
strokeWidth = 3f.px
}

override fun onDraw(canvas: Canvas) {
super.onDraw(canvas)
// 画弧
canvas.drawPath(path, paint)

// 应用特效
paint.pathEffect = pathDashEffect

// 使用特效画出刻度
canvas.drawPath(path, paint)

// 取消特效
paint.pathEffect = null
}

override fun onSizeChanged(w: Int, h: Int, oldw: Int, oldh: Int) {
super.onSizeChanged(w, h, oldw, oldh)
path.reset()
path.addArc(
width / 2f - 150f.px,
height / 2f - 150f.px,
width / 2f + 150f.px,
height / 2f + 150f.px,
90 + openAngle / 2,
360 - openAngle
)
val pathMeasure = PathMeasure(path, false)
pathDashEffect =
PathDashPathEffect(
scale,
(pathMeasure.length - scaleWidth) / 20f, // 假设要画 21 个刻度
0f,
PathDashPathEffect.Style.ROTATE
)
}
}

// 省略 val Float.px

主要有以下几点改动:

  • 原来是采用Canvas.drawArc()来绘制圆弧,现在采用 Path 来绘制,这是因为只有这样,才能使用 PathMeasure 来对其进行测量。因为绘制圆弧涉及到 View 的宽度和高度,所以还是将绘制的具体操作放在了onSizeChanged()中。
  • 接下来定义了一个PathDashPathEffect对象,PathDashPathEffectPathEffect的一个子类,用于在路径上重复绘制一个子路径,通过这样的操作来达到某种“效果”或者是“特效”。
  • 接下来同样是创建了一个 Path 对象,并向其中添加了矩形,用来表示刻度。
  • 接下来在onDraw()中将drawArc()改为drawPath()来绘制弧,随后调用了 Paint 对象的pathEffect属性来为其设置一个路径特效,然后在拥有了特效的情况下再画一个弧(画出来的是一圈的刻度),最后将pathEffect属性的值置为null。Paint 对象的pathEffect属性用于指定绘制路径时的效果,设置属性时需要传递一个PathEffect参数,常用的 PathEffect 类型包括:
    • DashPathEffect:用于创建虚线效果。构造函数接收两个参数:一个表示虚线段长度的数组和一个表示虚线段起始位置的偏移量。数组中的值应该成对出现,例如第一个值表示实线部分的长度,第二个值表示间隙部分的长度,以此类推。
    • CornerPathEffect:用于将路径中的锐角变成圆角。构造函数接收一个参数,表示圆角的半径。
    • DiscretePathEffect:用于将路径分割成多个小段,并对每个小段进行随机偏移。构造函数接收两个参数:一个表示每段的平均长度,一个表示偏移量的最大值。可以用于创建类似于细鱼网的效果。
    • PathDashPathEffect:用于在路径上重复绘制一个子路径。这个类接受一个 Path 对象作为子路径,以及一个表示子路径之间间距的值。
    • ComposePathEffect:用于组合两个 PathEffect ,使它们在同一个路径上按顺序作用。构造函数接收两个 PathEffect 对象作为参数。
    • SumPathEffect:用于同时应用两个 PathEffect 到同一个路径上。这个类接受两个 PathEffect 对象作为参数。

接下来是最关键的onSizeChanged()的重写,首先是PathMeasure

  • PathMeasure是一个用于测量路径的类,其主要功能是对 Path 对象的长度、分割点、切线等几何信息的计算和获取。主要的函数有以下几个:
    • PathMeasure(Path path, boolean forceClosed):构造函数,其中path为要测量的 Path 对象,forceClosed代表是否要强制将路径进行闭合。
    • getLength():返回关联路径的总长度。
    • getPosTan(float distance, float[] pos, float[] tan):获取路径上指定距离的点的位置和切线。第一个参数为路径上的距离,第二个参数为长度为 2 的数组,用于存储路径上指定距离的点的 x 和 y 坐标。如果不需要这个值,可以传入null。第三个参数也是长度为 2 的数组,用于存储路径上指定距离的点的切线的 x 和 y 分量。如果不需要这个值,可以传入null,该函数本身则返回一个布尔值。
  • 然后是对前面定义的 PathDashPathEffect 对象进行初始化,构造函数接收 4 个参数:
    • Path shape:这是一个子路径,表示要沿着路径重复绘制的形状,这个形状可以是线段、圆形、矩形等。
    • float advance:由于是重复绘制,所以这个值代表了重复绘制之间的间距。如果这个值比子路径的长度大,那么在重复绘制的时候,图形之间会有间隙;如果这个值比子路径的长度小,那么图形就会发生重叠。
    • float phase:这是子路径的起始位置偏移量。通过改变这个值,可以控制子路径在路径上的起始位置。如果这个值为 0,则第一个子路径将从路径的起点开始绘制。增加这个值将使子路径沿着路径移动。
    • PathDashPathEffect.Style style:这是用于控制子路径与原路径相交时的表现方式的枚举值,包含三个可选值:
      • Style.TRANSLATE:子路径会平移,使其与原路径相交。
      • Style.ROTATE:子路径会旋转,使其与原路径的切线对齐。
      • Style.MORPH:子路径会变形,使其与原路径相交,并沿着原路径的曲率变化。

参照以上函数的说明和参数的意义,代码将变得好理解,唯一还需要解释的就是 PathDashPathEffect 构造函数中的第二个参数(pathMeasure.length - scaleWidth) / 20f。这个参数首先通过pathMeasure.length拿到被测量的 Path 对象的长度,然后减去一个刻度的宽度,再分成 20 份,每一份的长度就是每个刻度之间的间距,这里要注意,每一份的长度实际上包括了刻度本身的宽度在里面,这也是为什么上面说“值比子路径的长度大,那么在重复绘制的时候,图形之间会有间隙;如果这个值比子路径的长度小,那么图形就会发生重叠”。这 20 份长度,每一份的头都会连着前一份的尾,这样一来,第 21 个刻度所在的位置,就是第 20 份刻度的尾巴,这就保证了圆弧的最尾巴的位置会始终有一个刻度,这样绘制出来的仪表盘就更像现实中的仪表盘。

指针

加上绘制指针后的完整代码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
70
71
72
73
class TestView(context: Context?, attrs: AttributeSet?) : View(context, attrs) {
private val openAngle = 120f // 仪表盘底部的开口角度
private val scaleWidth = 3f.px // 刻度的宽度
private val scaleLength = 15f.px // 刻度的高度
private val needleLength = 120f.px // 仪表盘指针长度
private val pointTo = 10 // 指针指向的刻度(不包括起始刻度)

private val path = Path() // 改用 Path 来绘制圆弧
private lateinit var pathDashEffect: PathDashPathEffect // 延迟初始化一个路径特效

// 使用 Path 来绘制刻度
private val scale = Path().apply {
addRect(0f, 0f, scaleWidth, scaleLength, Path.Direction.CW)
}

private val paint = Paint(Paint.ANTI_ALIAS_FLAG).apply {
style = Paint.Style.STROKE
strokeWidth = 3f.px
}

override fun onDraw(canvas: Canvas) {
super.onDraw(canvas)
// 画弧
canvas.drawPath(path, paint)

// 应用特效
paint.pathEffect = pathDashEffect

// 使用特效画出刻度
canvas.drawPath(path, paint)

// 取消特效
paint.pathEffect = null

// 画指针
canvas.drawLine(
width / 2f,
height / 2f,
(width / 2f + needleLength * cos(Math.toRadians((90 + openAngle / 2f + (360 - openAngle) / 20f * pointTo).toDouble()))).toFloat(),
(height / 2f + needleLength * sin(Math.toRadians((90 + openAngle / 2f + (360 - openAngle) / 20f * pointTo).toDouble()))).toFloat(),
paint
)
}

override fun onSizeChanged(w: Int, h: Int, oldw: Int, oldh: Int) {
super.onSizeChanged(w, h, oldw, oldh)
path.reset()
path.addArc(
width / 2f - 150f.px,
height / 2f - 150f.px,
width / 2f + 150f.px,
height / 2f + 150f.px,
90 + openAngle / 2,
360 - openAngle
)
val pathMeasure = PathMeasure(path, false)
pathDashEffect =
PathDashPathEffect(
scale,
(pathMeasure.length - scaleWidth) / 20f,
0f,
PathDashPathEffect.Style.ROTATE
)
}
}

/**
* 为 Float 类型的数据定义一个扩展属性,将这个值的 dp 单位转换为 px 并返回
*/
val Float.px
get() = TypedValue.applyDimension(
TypedValue.COMPLEX_UNIT_DIP, this, Resources.getSystem().displayMetrics
)

首先添加了两个变量needleLengthpointTo,重点还是来看在onDraw()中的改动。在onDraw()使用Canvas.drawLine()来绘制直线,该函数的前两个参数就是起始点的横纵坐标,后两个参数是终点的横纵坐标。起点的横纵坐标其实就是仪表盘的中心也就是 View 的中心,而终点的横纵坐标的计算则涉及到三角函数。

参与三角函数运算的参数有三个,分别是一个角度和两条边,其中一条边就是斜边(指针长度),只要把角度算出来,就可以通过这两个已知量算出第三个值,也就是算出对边(纵坐标的值)或者临边(横坐标的值)。

角度的计算也不算难,由于仪表盘始于第二象限,所以第一象限 90° 是固定死的了,然后加上仪表盘开口角度的一半等于仪表盘起始位置的角度。然后再将仪表盘转过的角度除以 20 得到一个刻度的度数,最后再乘以需要指向的刻度,将得到的角度加上仪表盘起始位置的角度等于最终的角度。

有了角度和斜边长度,就可以通过 Kotlin 中的cos()来计算临边的长度,通过sin()来计算对边的长度。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函数接收的参数的单位是“弧度制”,而前面一系列的计算得到的值的单位是角度制,所以还需要通过调用toRadians()来将其转换为弧度制。

简单总结

绘制少量简单图形时可以直接用 Canvas 的各种 draw 函数,当需要绘制复杂图形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 Path ,因为有 Path 才能使用 PathMeasure 进行测量,并且 Path 在一处被定义了以后,可以通过Canvas.drawPath()重复调用来达到代码复用的目的。

三角函数在计算坐标时似乎很常用,在已知起点坐标的情况下,通过角度和三角函数,便可以得到终点的横纵坐标。

绘制饼图

绘制一个简单的饼图没有仪表盘那么复杂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class PieView(context: Context, attrs: AttributeSet?) : View(context, attrs) {
private val radius = 150f.px
private val paint = Paint(Paint.ANTI_ALIAS_FLAG)

private val angles = floatArrayOf(30f, 60f, 120f, 150f) // 定义一组角度

// 定义一组颜色
private val colors = listOf(
Color.parseColor("#FF3333"),
Color.parseColor("#E5FFCC"),
Color.parseColor("#9999FF"),
Color.parseColor("#99004C")
)

override fun onDraw(canvas: Canvas) {
super.onDraw(canvas)
var startAngle = 0f // 定义起始角度
for ((index, angle) in angles.withIndex()) {
paint.color = colors[index]
canvas.drawArc(
width / 2f - radius,
height / 2f - radius,
width / 2f + radius,
height / 2f + radius,
startAngle,
angle,
true,
paint
)
startAngle += angle // 更新起始角度
}
}
}

解释:

  • 这里把150f.px单独作为一个变量提取出来,方便复用和修改。同时复用了前面的Float.px这个扩展属性,只是上面的代码没写。
  • 增加了两个新变量,分别是一组角度和一组颜色,对应饼图中的每块区域。
  • onDraw()使用Canvas.drawArc()来绘制饼图,因为饼图本质上是由多个圆弧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圆,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圆,所以不应该使用drawCircle()
  • 因为需要画 4 块扇形,所以这里使用了循环语句来进行重复绘制操作。关于 Kotlin 中循环语句的语法,这里不多阐述。
  • 使用Canvas.drawArc()来绘制每一块“饼”,其中第五和第六个参数代表弧的起始角度和结束角度,第七个参数useCenter是一个布尔类型的参数,用于指定绘制的弧形是否包含圆心。当这个值为true时,绘制的弧形会包含圆心,也就是从圆心开始绘制弧形。这时候,绘制的图形是一个扇形。否则绘制的弧形不会包含圆心,也就是从圆的边缘开始绘制弧形。这时候,绘制的图形是一个弧线。

位置偏移

在某些炫酷的图表库当中,当选中饼图当中的某块扇形区域时,该区域会向后偏移并高亮,这里记录以一下如何实现简单的图形偏移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private val offset = 30f.px  // 图形偏移量

override fun onDraw(canvas: Canvas) {
super.onDraw(canvas)
var startAngle = 0f
for ((index, angle) in angles.withIndex()) {
paint.color = colors[index]
if (index == 1) {
canvas.save()
canvas.translate(
(offset * cos(Math.toRadians((startAngle + angle / 2f).toDouble()))).toFloat(),
(offset * sin(Math.toRadians((startAngle + angle / 2f).toDouble()))).toFloat()
)
}
canvas.drawArc(
width / 2f - radius,
height / 2f - radius,
width / 2f + radius,
height / 2f + radius,
startAngle,
angle,
true,
paint
)
startAngle += angle
if (index == 1) {
canvas.restore()
}
}
}

上面的代码仅对第二个扇形(下标为 1 )进行了偏移,绘制图形前保存了 Canvas 的状态并设置了偏移量,绘制完成后恢复了 Canvas 的状态。计算偏移后的坐标时同样用到了三角函数,偏移的方向为扇形张开角度的一半。


学习 Android 自定义 View - 第 1 节
https://xuu6770.github.io/post/Android-Study-Note-Custom-Views-Part-1/
发布于
2023年4月14日
更新于
2024年9月5日
许可协议